首页 资讯 正文

会泽县古城街道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

体育正文 166 0

会泽县古城街道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

会泽县古城街道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

从会泽县(huìzéxiàn)城行车近三个小时,翻过一山又(yòu)一山,绕过不止(bùzhǐ)“九曲十八弯”,才来到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。这里平均海拔2640米,是火红乡最高的地方,年平均气温11.5摄氏度。

地理位置偏,距离县城(xiànchéng)远,海拔高,地势陡峭,冷,是记者对(duì)龙树村的第一印象。

见到郑玉敏的时候,他正在村委会和龙树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陆万稳商量(shāngliáng)村里马上建好的菌包大棚的事情,等菌包大棚建好后,村里就又能多一项帮老百姓(lǎobǎixìng)增收的路子(lùzi),这让两人都很兴奋。

郑玉敏是云南(yúnnán)中烟红云红河烟草(集团(jítuán))会泽卷烟厂派驻龙树村的第一书记,说起刚来驻村的时候,他满脸(mǎnliǎn)愁意:“龙树村这个地方相当偏远、海拔高(gāo),村小组分散在半山腰,村委会建在山顶,老百姓都是老一套的生活方式,沟通起来有难度,种养殖(yǎngzhí)受到气候限制,水果蔬菜种不好,山上还缺水……”

帮扶工作怎么干?如何将驻村真正变为“助”村?如何帮助乡村可持续发展,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?从驻村伊始(yīshǐ),这些问题(wèntí)就萦绕在郑玉敏等(děng)三位驻村工作队的心头。

图片

修路引水美化“三件套”

筑牢民生之基

基础设施的(de)建设和完善是(shì)乡村发展(fāzhǎn)的基石,是村民可共享的帮扶成果,也是实实在在摆在家门口的、对村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民生工程。

通往龙树村的路上“山路十八弯”。郭诗(guōshī)瑀 摄

9.5公里硬化路、2个(gè)千立方米(qiānlìfāngmǐ)大水池、约190盏太阳能路灯、若干垃圾池(lājīchí)、新(xīn)村委会、卫生院、村小学、敬老院、菌菇大棚……这些(zhèxiē)数据郑玉敏熟记于心,他告诉记者,从2016年开始,集团在龙树村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,十年时间,给村里增添了这些“新”事物。

村里的(de)大水池。郭诗瑀 摄

“你见过人抬猪上山来卖的(de)(de)么?以前村里都是土路,农副产品都是人力(rénlì)背到山上的集市来卖,现在道路新修硬化(yìnghuà)后,直接开车到村里收猪就行,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们的生活。”说起路的变化,陆万稳感慨万千,“而且以前在村里晚上走路都是拎着(zhe)小煤油灯、火把,打手电筒,现在路宽了、结实了,还安了路灯,明晃晃的,感觉特别安全。”

“路修到家门口后,出去一转,都不用担心把泥巴带进家里(jiālǐ)了(le)。”一个准备去干活(gànhuó)的村民插话道,他背篓里背着农具,沿着一条水泥小路走远了。

路修好(xiūhǎo)了,人居环境改善提上日程。

“以前猪圈、牛圈排污不好,畜禽粪污到处堆积,臭不说,村里有的地方走走都踩不下脚。有个在半坡的以落明小组,一到下雨,猪牛羊粪、生活垃圾就冲下来(chōngxiàlái)。”郑玉敏(zhèngyùmǐn)印象深刻,他和驻村队员一起协助村里改造污水管网,开展“清脏治乱”,号召村民养成“垃圾不乱倒、污水不乱泼、杂物不乱堆”的习惯(xíguàn)。现在的以落明小组干干净净,村民们(men)逐渐自觉维护(wéihù)村里环境(huánjìng)了。对此郑玉敏很是自豪。

图片

因地制宜发展产业

让百姓增收有道

修好(xiūhǎo)了人走的路,还要想办法为村里找到一条增收的“路”。

但产业不能盲目发展,需要帮扶的地区本来产业基础就很薄弱,没有经过考察、规划、慎重选择,产业不可能(kěnéng)在(zài)村里存续下去。

“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。”郑玉敏告诉记者,龙树村地势陡峭,猪、牛稍不注意(zhùyì)就滚落山下,找都(dōu)找不回来,但山高(dànshāngāo)、草多、灌木林多,适合散养小耳朵的本地黑山羊。

陆万稳开始带头养殖黑山羊,形成一定规模后,将羊交给老百姓(lǎobǎixìng)养,再收购,帮助(bāngzhù)解决销路(xiāolù)的问题,目前,村里有30来户养殖黑山羊的农户。

还能发展什么(shénme)产业?郑玉敏他们把目光转向香菇种植。

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的(de)完善工作。郭诗瑀 摄

在以落明小组一块(yīkuài)较为平坦的土地上,占地面积4亩多的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(zuìhòu)的完善工作。马上大棚里的钢架上就会放满香菇菌棒。这是用云南中烟(zhōngyān)红云红河集团投入的资金新建的项目。

为什么选择香菇产业(chǎnyè)?龙树村适合种香菇吗?

会泽旭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敏告诉记者,香菇(xiānggū)喜温差大,不能(bùnéng)太热,龙树村就很合适,为了种(zhǒng)香菇,村里还专门接了个水源过来。

他之前就在(zài)龙树村开了一个香菇(xiānggū)种植基地,主要用来培育菌棒,在政府(zhèngfǔ)的牵头和村里的支持下,他承接了这个由帮扶资金建设的香菇大棚项目。

有(yǒu)熟悉产业的人负责建设营运香菇大棚,让郑玉敏和陆万稳放心不少,这也是他们(tāmen)选择香菇产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
“菌棒摆进大棚一个月就出菇(chūgū)了,一个棚可以放6万来棒香菇,一棒能产一公斤,一年两季,就是12万公斤香菇。按(àn)一公斤8-10元来算,每年产值(chǎnzhí)大约在120万元。”郑敏告诉记者,而且香菇用工人数比较(bǐjiào)多,尤其是菌棒注水(zhùshuǐ)、采菇、剪菇时的时候,可能要30来号人,难度不大,老人也能干,很(hěn)适合村里发展,让村里的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。

“村民可以来务工,同时学习种植技术(jìshù),等村民可以独立上手(shàngshǒu)后,我们可以主要负责香菇制棒和销售环节,将大棚种植环节交给村里。”在龙树村呆了几年,郑敏对这里(zhèlǐ)也很有感情。

图片

与村“两委”齐心协力

到群众中开展工作

驻村工作队在村里顺利开展工作,离不开当地村委和村民的(de)支持,因此,能否与村“两委”和村民建立(jiànlì)良好的关系,对驻村帮扶工作来说至关重要(zhìguānzhòngyào)。

驻村工作队员正在和村民交流(jiāoliú)。郭诗瑀 摄

“这点(zhèdiǎn)郑玉敏和(hé)他的工作队员做得很好。”陆万稳告诉(gàosù)记者:“我们特别感谢驻村队员,在这个地方确实不容易,毕竟山高路远,出行不便,他们想回家都得好几个小时。队长郑玉敏是非常务实的人,我到什么地方都跟着,而且对农村(nóngcūn)工作非常熟悉,老百姓非常喜欢他。”

郑玉敏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:“我出身农村,进入会泽卷烟厂工作后又被派驻到农村,其实最初有一些落差,驻村又远又冷,顾不到家里。但好在我就是农村人,我熟悉村里的(de)环境,既然来了就不讲难处(nánchǔ),在厂里全方位的关心照顾和(hé)支持下(xià),能帮村里的百姓做一些事我觉得是很(hěn)有意义的。看着乡村环境一天天变好、村民们日子一天天变好,我还是(háishì)很有成就感的。”

心齐了,干事儿(shìér)才能更有劲。“我希望他们永远留下来,继续一起把老百姓的事情搞好(gǎohǎo),带领龙树村富起来,实现乡村(xiāngcūn)振兴。”陆万稳真情实意地说道。

离开龙树(lóngshù)村的(de)(de)时候夕阳很好,照得这个在悬崖峭壁(xuányáqiàobì)环绕中的村子分外亮堂。下山的路上,正赶上孩子们放学,他们顺着坚实的水泥路往山上的家中走去,被夕阳拉长的背影勾勒出龙树村的未来,也是龙树村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
作者(zuòzhě)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郭诗瑀

监制(jiānzhì):梁冰清 编辑:杜娟 刘茜

会泽县古城街道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