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西街天台演出恢复!最新安排来了

体育正文 80 0

西街天台演出恢复!最新安排来了

西街天台演出恢复!最新安排来了

这座五层厝,虽未能实现蔡德鑨让家人热闹齐整、共享(gòngxiǎng)天伦的(de)心愿,却在梧林默默地伫立了80多年,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抗战纪念馆 梧林的老房子产权(chǎnquán)复杂,且房主后代多(duō)生活在海外,动员征迁工作涉及海内外约1.6万人 梧林的开发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历史、文化和原(yuán)居民的生活习惯(shēnghuóxíguàn),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、留形留魂留乡愁 文 |《瞭望(liàowàng)》新闻周刊记者 庞梦霞 福建省(fújiànshěng)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三面眺海,依山傍水,是一座(yīzuò)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。这里“十户人家九户侨”,常住人口(chángzhùrénkǒu)1800多人,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却有十倍之多。 曾几何时(céngjǐhéshí),闽南地区的(de)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,被称为(chēngwéi)“番客”。他们将打拼所得汇寄(huìjì)或自带回乡,兴建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式、哥特式洋楼,中西合璧的家宅(jiāzhái),以及极富闽南特色的红砖厝。如今,面积仅近1平方公里的梧林,分布着132幢形态各异的建筑。梧林因此被称为“华侨建筑博物馆”。 历经百年风雨,这些侨厝成为华侨华人与故土的(de)(de)情感联结,其中一部分(yībùfèn)更是他们爱国如家的实物见证。抗战时期,一些过番出海(chūhǎi)、在异国打拼的梧林人捐资抗战,献出家产。他们遗留下的一些家宅,要么外观(wàiguān)华丽却少有装修,成为“裸房”;要么设计考究却未及完工,成为“烂尾楼”。 近年来,晋江市累计投入18亿元,以固态保护、活态传承、业态提升为基本思路,保护性开发梧林(wúlín)传统建筑群,守护华侨(qiáo)历史遗存,传承闽南(mǐnnán)特色侨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 游客在(zài)福建晋江梧林村游览参观(2023 年 12 月 19 日摄(rìshè)) 姜克红摄 / 本刊 另一种形态的抗战(kàngzhàn)纪念馆 59岁(suì)的蔡海滨一直生活在海外。 儿时,他常听人说,家族的根在梧林——一个中国东南沿海的小村庄,梧垵溪穿村而过,太(tài)爷爷蔡德鑨在村里起(qǐ)了一栋五层厝。 五层厝长什么样(shénmeyàng)、有几间房?蔡(cài)海滨并不知道太多细节。直到2017年,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(de)工作人员找到他,商讨征迁事宜,蔡海滨才第一次回到家乡,亲手触摸到老宅斑驳的外墙。 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(de)五层厝坐北朝南,矗立于梧林西北高处,占地约400平方米,建筑风格(jiànzhùfēnggé)中西合璧。墙体为钢筋混凝土浇筑,每层楼阳台两侧都立有科林斯式水泥廊柱,布满(bùmǎn)山花浮雕与铁艺装饰;内部空间则严格遵循中轴线(zhōngzhóuxiàn)对称,二进四开间的布局(bùjú)体现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。 蔡德鑨出身穷苦,16岁(suì)起到菲律宾打工时,除了(le)一张“大字(dàzì)”(入境证)一无所有。20岁时,他稍有积蓄开了一家玻璃镜框店,从“小伙计”成长为“小东家”。进货、加工、出货……里里外外的生意,他几乎一人(yīrén)操办。 南洋谋生(móushēng)计,回乡起大厝。与那个年代所有在外打拼的闽南人(mǐnnánrén)一样,玻璃生意越做越大后,蔡德鑨为建造故乡的五层厝倾注大量心血。他专门(zhuānmén)请欧洲设计师(shèjìshī)画图纸,所用钢筋水泥全部采购自国外,施工队是专门从上海请的,“光倒水泥的工序就耗时一两个月。”蔡海滨说。 五层厝大楼主体完工时,正值抗日战争爆发。蔡德鑨把准备(zhǔnbèi)用于装修的款项悉数捐出,支持抗战。一笔笔侨汇从菲律宾寄出,目的地还是梧林,用途却由采买家具(jiājù)软装,改为(gǎiwéi)买粮食、药品、枪支(qiāngzhī)等抗战物资。 “太爷爷常说,没有国(guó),哪有家。”蔡海滨说,蔡德鑨把捐资抗战的事藏在心里三十多年,直到去世也未对家人说起。“我理解太爷爷的做法。身为(shēnwèi)中华儿女,理所应当(lǐsuǒyīngdāng)支持祖国。”蔡海滨说。 抚摸着五层厝粗糙的(de)水泥墙面,蔡海滨掌间流淌着跨越世纪的乡愁。他一层一层数,老屋有至少24个房间。这座五层厝,虽未能实现蔡德鑨让家人热闹(rènào)齐整、共享天伦的心愿,却在梧林默默地伫立了80多年(duōnián),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抗战(kàngzhàn)纪念馆。 在梧林,一楼一故事,每栋楼内都盛满华侨华人浓浓的(nóngnóngde)乡愁。 建于1930年(nián)的(de)朝东楼是梧林村第一栋洋楼,连油漆都没来得及刷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后,楼主蔡咸斜将装修款项悉数捐给国家(guójiā),并鼓励族中子弟积极抗日。 同样因楼(lóu)主捐资抗战而未及装修的,还有顺意楼。楼主蔡顺意本打算将其作为(zuòwéi)侨批馆,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。新中国成立(chénglì)后,楼主将其借给乡民(xiāngmín)兴办学堂、发展教育。直到1984年梧林新学校建成,才搬出顺意楼。 捐资抗战、公益助学、修桥铺路、兴办实业……一幢幢古厝洋楼,是闽南侨胞(qiáobāo)为家族敢闯爱拼的实物见证(jiànzhèng),也诉说着深沉的家国情怀。 守住华侨的(de)“乌篮血迹” 随着(suízhe)时间的推移,这些富有历史底蕴的侨厝因年久失修,无人打理,面临修缮保护的难题。“厝在,根在”,如何守住华侨华人的乡愁(xiāngchóu)? “凝聚侨力量、保护侨资源、传承侨文化,用心守护这片海外游子的(de)‘乌篮血迹’(闽南方言,意为出生地)。”晋江(jìnjiāng)市(jìnjiāngshì)梧林(wúlín)古村落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主管柯佳瑜告诉记者,2017年,晋江市委、市政府成立(chénglì)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,对梧林开展整体征收、科学规划以及保护性开发。 新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金宏勃介绍,梧林的老房子产权复杂,且房主后代多生活在海外,动员征迁工作(gōngzuò)涉及海内外约1.6万人。工作组成员、村干部和村民代表(cūnmíndàibiǎo)多次(duōcì)赴菲律宾、香港等地,拜访联络侨亲。 梧林居民(jūmín)蔡马追(zhuī)的家族长辈,大多居住在菲律宾。一开始听说老房子要征迁,家人们较为抵触。“我是党员,了解政府的整体规划,改造不是把‘根’拔掉,而是让(ràng)祖辈的精神(jīngshén)和侨文化的‘根’扎得更牢。”蔡马追说。 征迁过程中,蔡马追主动请缨,挨家挨户做工作。2年多的时间里,他跑了五六趟菲律宾,说服海外(hǎiwài)华侨华人(huárén)回乡签署征迁协议。 蔡海滨回忆,工作组成员们特地拍摄了五层厝的照片和视频并带到(dàidào)海外,向家族成员详细介绍梧林保护(bǎohù)(bǎohù)发展项目的意义、房子的用途以及补偿方案等,将“整村保护、良性开发”的深意逐一告知。 新塘街道党工委书记、梧林(wúlín)项目(xiàngmù)办主任庄晓芳介绍,梧林保护(bǎohù)性开发以扎实做好有形村庄的固态保护为前提。当地坚持“一楼一方案”以及“最小干预,修旧(xiūjiù)如旧”原则,对梧林核心区华侨建筑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,通过聘请老(lǎo)师傅、运用老工艺、使用老材料,确保“原汁原味、原貌重现”。 “在此基础上,我们重点做好侨文化传承,展现梧林人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(jīngshén),以及回报乡梓、爱国如家的情感底色。”庄晓芳说(shuō)。 店仔口巷、侨批路、侨渠路、铭仁路……2021年5月(yuè),梧林的14条道路挂上了新路牌。如今已是(shì)梧林道路命名(mìngmíng)专家小组成员的蔡马追告诉记者(jìzhě),“店仔口”曾是梧林主要的集市中心,以此命名道路,是为(wèi)了留住村民的共同记忆;“侨渠路”旨在纪念华侨(huáqiáo)捐资修建济民渠,为梧林后山土地引来灌溉水源,极大改善了家乡生产生活条件;“铭仁路”则是为纪念蔡顺意捐出顺意楼办铭仁小学的公益之举。 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俏云来自北京。刚到梧林时,“到处灰扑扑的,建筑屋顶残破,有些(yǒuxiē)只剩一面(yímiàn)墙。”李俏云告诉记者(jìzhě),梧林一度是附近唯一不通公交车的村子。 2019年,当地引入北京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(fāng),负责梧林传统村落的运营管理、业态招引(zhāoyǐn)和活动引流等工作(gōngzuò)。李俏云就此扎根,成为梧林新村民。 据了解,以“华侨文化博物馆、休闲创意古村落”为发展定位,梧林的开发和运营(yùnyíng)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历史、文化和原居民的生活习惯,做到(zuòdào)见人见(jiànrénjiàn)物见生活、留形留魂留乡愁。 “华侨建筑不能沦为单一景观和(hé)商铺。”李俏云说,为避免梧林传统古村落过度(guòdù)商业化,当地打造“家(jiā)国情”“醉闽南”“意南洋”等三大主线,保留一定数量的建筑展示“番客”们的家国情。 如今,朝东楼改造成侨史馆,以展览形式生动再现梧林(wúlín)华侨下南洋谋生、实业救国(jiùguó)、支援抗战、情系(qíngxì)家园、热心公益的侨史。顺意楼改造为侨批馆,展示130余件华侨信件、图片等档案资料。 当地(dāngdì)围绕文化体验、特色餐饮、休闲娱乐、品质住宿等4个核心业态,严格筛选优质商家。2021年,梧林传统村落中的14栋闽南传统建筑(jiànzhù)、洋楼(yánglóu)改造成集餐厅、客房、茶馆、展览等多元(duōyuán)业态于一体的青普梧林行馆,于当年6月正式开放。 “月月有主题,周周有活动(huódòng)”,近年来,梧林文化(wénhuà)主题活动日渐火热。梧林集市、梧林艺术节、闽南侨乡年、娘惹(rě)文化季……当地常态化长效化组织闽侨特色文旅活动,深耕闽侨文旅IP。 如今(rújīn),漫步梧林(wúlín),游人如织,各类年轻业态蓬勃发展,古村落的烟火气愈发兴旺。有数据显示(xiǎnshì),2021年以来(yǐlái),梧林已累计吸引游客600万人次。今年春节期间,梧林总客流量超35万人次,同比增长46%。 “80后”蔡灿艺是土生土长的(de)梧林人,以前在外经营羽毛球拍外贸生意。2020年春节回家探亲(tànqīn)时,他惊讶地发现梧林已经从灰扑扑(huīpūpū)的“空心村”变为灯火通明的文旅景区。 “我爷爷也(yě)曾漂洋过海,独自在异乡拼搏,寄钱回来改善全家生活。”蔡灿艺返村创业,开起一家“南洋咖啡铺”。如今,小店每月营收超(yíngshōuchāo)万元,节假日和旺季(wàngjì)月营业额更高。 闲暇时,蔡灿艺(càicànyì)化身义务讲解员,免费为客人们讲述古厝洋楼背后的故事。他说(shuō):“我要将梧林人爱国爱乡的情怀(qínghuái)一代代传递下去、传播出去。”■
西街天台演出恢复!最新安排来了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